主页 > 生活情感 > 正文

​领导说开会应该怎么回(领导喜欢下班后开会)

2023-03-19 02:56 来源:十二星座网 点击:

领导说开会应该怎么回(领导喜欢下班后开会)

粗口里的人情味儿

1. 粗口竟然听着还觉得亲昵呢。

我们一个领导,本来挺高兴,想可劲表扬大家,结果找不到一个表扬的词,就会顺嘴爆一粗口来表达亲昵,效果奇佳。他是我市著名诗人,文联主席;曾经在一大学中文系担任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平时语言那是纯粹的文雅。他一讲话,就是特别有水平。有一次,听说推荐的作品评上了省级和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就把作者叫过来开会表扬,那简直是骂不绝口,听的人却如坐春风,幸福无比。

2. 这个鳖娃可真不是东西!

我当领导时,一次实在忍不住了,爆粗口骂下属“你妈的”,结果不一会儿他把他妈妈给领来了,我顿时很尴尬又感到好笑和好玩。他妈妈就是我的同事。我拉着他妈妈的手只说对不起。谁知他妈妈听到我的解释之后,竟然代替我骂起他的儿子来,骂得比我还难听;弄得我的这位下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向我道歉。他妈妈听了道歉之后,用河南娘家的话又补了一句:“这个鳖娃可真不是东西,咋恁不懂事哩!”

3. 领导的粗口相当于一个语气词。

经过网络的影响和锤炼,个别年轻人已成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粗话。有事没事“妈蛋、你妹、我日、屌丝”啥的,说得不亦乐乎,有时无伤大雅;但成了习惯,有时还是比较伤人或遭人反感的,所以必须纠正。

经常爆粗口,不是真正来骂人的,不是霸蛮,而是相当于渐渐养成了一些讲话带些语气词的习惯。但现在可吃不开了。特别是窗口单位,被录拍下来,可不是好事。爆粗口确实不太文明,而且女生爆粗口确实不雅,但现在想去纠正这个坏习惯貌似也蛮难的。

4.电影里的粗口该不该有?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频繁的粗口非常不可取,更不利于文化的提升。尤其是中国电影在没有实行分级制的前提下,电影中的粗口、暴力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是电影工作人员不能规避的社会文化责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文化趣味的,它不是迎合,更不是降低。第二,中国电影在没有实行分级制的前提下,电影可能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是电影工作人员不能规避的社会文化责任。另外我认为当前电影文化有持续粗卑化的发展趋势,戾气太重了!频繁爆粗口本身就是一种戾气。电影人物中的语言应该是在整体表现规范来讲是适合社会文化的健康趣味、品味的。戾气太重不利于文化的健康提升。

在电影中到底该不该出现这样的粗口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谈及影片中大量粗口的问题时,冯小刚态度很坚决。他表示《老炮儿》中的粗口绝不能删,片中的脏话是语气助词,这对影片的情绪渲染力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冯小刚觉得粗口根本没法改,比如里边张涵予有一句台词,当时试过改了很多别的话,但都感觉情绪不对,这感觉都不对。所以里边的粗口只要一旦删改,这味儿就不对了。大家都喜欢《教父》,你要是把《教父》里头的粗口都删了,那还是人家意大利西西里那种黑帮的感觉吗,不是了。

5.李云龙也爆粗口。

有一段时间,骂人、浮躁、威胁、不讲理成为八路军首长的整体形象。他们知道的,就是偶尔了解一些敌人的动向,然后给下面传达一下。电视里,见不到一点他们有文化有头脑有谋略的画面。”

《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这个李云龙,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日大业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个人感觉,这才更像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顾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对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那么这部电视剧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6.特殊行业喜欢粗口。

我的同学分到野外小队去工作,大家对他的温文尔雅根本不习惯,对一些动辄粗口的领导特别喜欢。他当时怎么也想不通。领导就告诉他,一只黄鹂,到了宫里说的是软语,因为不是宫女就是太监;到了和珅家里说的是硬话,因为他飞扬跋扈;到了纪晓岚家里说的是古文,因为受环境熏陶。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吧。现在,你让他说三分钟的话里没有粗口,那简直是难为他。

7.有人三句话不离粗口。

我一个堂哥从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省监狱管理局工作,互相说话都是粗口,不带粗口的领导,在那个系统呆不习惯;按照他说的,几乎不动粗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问他是否对犯人这样,对同事不是这样;他说,对犯人还客气一些,对同事简直是一句话里一串粗口。听说现在都是文明监狱作风,不知近况如何?

给他个眼神儿自己去体会